2011年9月23日,Facebook召开F8大会,CEO扎克伯格在会上宣布推出众多的新功能,其中被扎克伯格首先推出的功能是 Timeline(时 间轴)。这个新功能主要针对“Profile”进行调整。Facebook Profile相当于个人的档案和资料,通俗来说就是个人主页。扎克伯格说原来的Profile好比你生活过去的5分钟,而2008年升级之后好比你生活 的15分钟,今天推出的新Profile则能包括一生。扎克伯格说:“如果从头开始重新思考Facebook体验的核心,Timeline就是个人生活的 故事。”

正巧的是,我(注:刘伟)正在读一本从北京带回来的书,名字叫《沸腾十五年》。 这是一本有关互联网的Timeline的书,它讲的是中国互联网从1995年到2009年的故事,少了最近的2010和2011年,这两年无疑还有很多互 联网的故事,中国的和世界的。书作者林军本人曾任IT第一中文网站天极网创始人和总编辑等职,归属中国互联网创业第一代,是中国资深互联网观察家之一。过 去数年随妻女栖居盐湖城, 现旅居深圳,致力于中国互联网史和中国高科技史的梳理和写作,著有《马化腾的腾讯帝国》合著)、《柳传志管理日志》、《大企业病》等

本来看似无关的两种东西,一个是Facebook的新功能,一个是关于中国互联网发展的书,但因为都是用时间说事,让我对它们产生了兴趣,并发生了联想。 如果把我们这些资深的IT人,放到这十五年的时间轴上,我们的Profile会是什么样呢?我们每个人会讲出怎么样的故事呢?

先从1995年说起吧。这一年,Netscape公司上市,Microsoft发布了Windows 95。这一年的1月,中国开通了北京、上海两个接入Internet的节点。所以这一年,被称为中国互联网商业元年

IT资深人协会理事刘伟

2011-01-24-WeiLiu-DingLei

作为组织者代表之一,我于2010年8月29日参加了加拿大浙江商会和IT资深人协会共同举办的多伦多地区欢迎浙江省海外高层次人才交流考察团晚宴。在宴 会上,我和随团来多的丁磊有过简短的交流。他虽然已是大名鼎鼎,但无论是打扮还是说话都很低调,尽显年轻科技领军人物的做事风格。

为什么讲到1995年要提到丁磊呢?说起来,我跟丁磊算是同龄人,我们都是1993年大学毕业的,他从成都电子科技大学毕业后被分配到宁波电信局。我毕业 后分到了外经贸部,并在1994年发到宁波工作,也算是下放锻炼吧。正是1995年的4月,丁磊做出了他人生的第一个大的抉择:决定离开宁波电信局。大家 都觉得他头脑发热,这其中包括他的父母,当然还有他的同事和领导。电信局领导说:“我们这里从来没有大学生辞职的,你是国家培养的大学生,你怎么能辞 职?”丁磊铁了心一走了之,提着个箱子去了广州。十几天后,宁波电信局出了个文件,说丁磊旷工两个多星期,被除名了。两年后的1997年5月,丁磊创办了 网易。8年后的2003年,他成为中国首富。而我呢,在宁波工作到96年,辞职出国去了新加坡,不同的是我还是为别人打工。再后来,我又到了美国,最后落 脚加拿大,当然还是给别人打工。

2010年 我和丁磊的偶然一遇,既体现了时空的美妙,也让人感慨人生的大不同。每个人注定要走自己的路,走到哪里,在当时选择的时候没法知道。所以当以后的结果不同 了,也无从去反省当初的选择,因为当时的我根本不知道选择。脚步既然已经迈出,路也就跟着走了,走到哪儿,都不会有回头路。也许正因如此,世界上也只有一 个丁磊吧?!如果让我现在说1995年,我只能说我根本不知道那年是中国互联网商业元年,根本不知道什么叫创业。

同是1995年4月,另一个浙江人也因为互联网开除了自己,今天的他也成为中国互联网的领军人物,他就是马云。如果还要找一些这一年与互联网有关的人与 事,可以包括:95年5月,中国电信开始对外允许申请电信增值服务牌照,于是有了第一批5家ISP,其中包括万国平的中网,张树新的瀛海威和王鹏的讯业金 网;早期海归田朔宁和丁健的亚信在95年11月与中国电信签约,建设ChinaNet。

IT资深人协会理事屈茂原

既然这一年被称为中国互联网商业元年,应该只有少数“吃螃蟹”的中国人能够尝鲜。对于像我这样刚刚从大学毕业的学生,互联网绝对是新名词。

1995年是我本科毕业的一年。在这一年,北京开始征收外地生源本科毕业生留京/进京费——每人五万块,这在当年对于一般的家庭可不是小数目。而对于硕士 或博士毕业生则没有这样的苛捐杂税,美其名曰这样有利于提高首都的整体科技实力。这无疑将本已很热的考研风进一步推向新的高潮。正是在这种背景下,以及对 首都、科学院和中关村的向往,我毅然决定从偏僻的合肥“杀回”北京中科院读研。回京第一年,所有科学院研究生集中在玉泉路19号甲修课,也正是这个机会使 我第一次体验到计算机网络和互联网的大潮。研究生院开设计算机网络课程,令人难以想象的是居然要提前占位置,在我印象中只有本科第一年才有这种现象。教室 一改再改,最后只好在大礼堂上课。讲课的老师据说是中关村教育与科研示范网的创始人之一,用的是Tanenbaum的经典教材。当时授权国内出版的英文原 版书还很少,所以我们用的是只限“内部交流”的影印书,性质和现在的山寨版差不多,但质量是天地之别。因为完全没有上网的条件,在研究生院里学习计算机网 络是纯粹只学不练,但我觉得大家的热情丝毫不逊于我们的前辈和后辈。也正是因为这种缺乏实践性的学习,在第二年回所后,我便一头扎进了互联网的怀抱。

现在回想1995年,互联网对我来说完全是一个陌生而新奇的世界,而我对互联网的认识仅仅停留在纸上谈兵。

附: 说到“商业元年”,就一定有“纪元前”,也就是没有商业行为了。中国最早的国际互联网络(官方网络)就是上面提到的中关村教育与科研示范网,它于1994 年4月和美国的Internet互联成功,带宽是64K。同年5月,中国科学院计算机网络中心建成CN域名服务器,并管理和运行中国顶级域名.cn。当 然,从中国大陆实现互联网接入还有更早的,但那些就属于私人行为了。在我印象中,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最早实现了中国互联网接入。

IT资深人协会理事王泽民

当中国开始互联网的商业元年时,我在北美的学习生活按八十年代留学海外某些学子的说法,开始了融入本地社会生活的时代。换句话说,就是从不知所措、迷迷糊糊、跟着别人走,到知道要干什么了。

这一年,在我的印象中,互联网对生活和工作的影响刚刚开始。而对我印象最深的是面向对象技术应用的高速和理智发展及新编程语言JAVA的问世。

尽管面向对象技术的历史可以追溯到五十年代末,但直到七十年代初,当Xerox PARC公司投资开发了SmallTalk编程语言(被称为纯面向对象语言),该技术才开始引起人们的注意。到九十年代初,其它面向对象编程语言如C++ 和Objective-C的出现,将该技术的应用推广到更加广泛的领域。

回忆几件发生在1995年的往事,深感当时人们对学习和使用面向对象技术的积极性可谓空前。

1995年夏季,在一次程序设计会议后,一位在一起工作的同事问我是否读过一本名为设计模式的新书,我说没有。 他说,我在会议上提出的很多想法很有意思。但是,大部分的项目开发人员很难理解。如果我能读一下设计模式的书,可能会得到很多启发和收获。带着疑问,我在 第一时间买了一本刚出版不久的设计模式。读了几章后, 深有感触。我在会议上提出的一些设计方案, 完全是基于面向对象技术的基本原理。可是, 除了明显的使用继承(Inheritance)原理的部分外,其他部分,很难被人们理解。主要原因是处在进程式思维方式的人员很难接收和理解使用纯面向对 象思维方式所产生的设计。另一方面, 因为项目的时间压力,大部分持有传统进程思维方式的开发人员很难有大量的时间去改变思维方式,接收和生产出面向对象的设计。在这种环境下,尽管面向对象的 项目开发好处多多,但真正被采用和实现的却非常有限。设计模式的作者针对这一在推广面向对象技术中遇到的严重的现实问题, 采取类似其他行业中通过标准设计模式推广优秀设计的方法,创造了一种科学和合理的方式来定义和描述典型的面向对象的设计模式。在这种方式下,无论模式的使 用者是否真的搞明白了模式与否,只要照猫画虎,就可以在实践中通过设计模式达到逐渐推广和使用真正的面向对象技术。1995年以后IT业界的实践证明,大 量的各种各样方式的设计模式的出现,对全面推广面向对象技术起到了非常积极的作用。自这次事件后,我也在实践中,通过设计模式改善和调整自己与开发团队其 他人员在系统和应用设计中的交流,受益匪浅。

另外一件深刻印象的是使用建模工具。面向对象的编程直接受益于好的设计。虽然当时还没有象今天这样广泛使用的搜索引擎,我还是在网上找到了一个免费的简易 工具。安装后,使用它为一个数百万项目的开发做设计。尽管人们对设计的意义表示怀疑,但在会议上展示用工具建立的设计图,还是很吸人眼球的,特别是在人们 崇尚新技术的时候。项目经理对使用工具建立的设计印象很深,同意购买Rational Rose建模软件。随后,我使用这个软件,和同事一起完成了项目的有关设计。95年使用Rational Rose软件工具的经验, 为我以后的工作提供了惊人的帮助。有趣的是,1996年年底,我被告知Bell Sygma花费了五百万购买了Rational Rose工具和由Rational公司提供培训和开发的合同,在全公司范围内全面推广和使用面向对象的模型设计技术和工具。虽然, 我并不知道,我95年在部分项目中使用Rational Rose进行各项设计对他们的决定是否有任何影响,但看到这个结果,对自己早期的工作还是颇感自豪的。

Sha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