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多的朋友已经海归了,好像混得都不错。我们也有能力,归还是不归呢?已经在国内的朋友们能说说回国以后的历程吗?如果海归真是机会,适合的也去试试。如果是“坑”,也让大伙早断了这个念头……

Share

26 thoughts on “海归,海鸥,海待……”

  1. 我既不是海龟,也不是海鸥和海带,但是对大海的那一边挺感兴趣。如果是个苦海,听听别人诉苦也是长知识的。

  2. 以前很想海龟,现在又不怎么有劲头了。国内跑多了,发现很多不适应的情况。不知道长期在国内呆着的龟龟们有没有这个赶脚。

  3. 现在两头跑的越来越多,这就算是一种发展吧。国内热闹,喝大酒,机会多,但手续麻烦,人的因素影响大,大家都在Work on机会,但真正实现的机会不太多,都好像在路上…

  4. 7月23日在北京公布的一项调查显示,从海归人才在海外居住所持签证情况看,中国海归人才中,44%的为外籍公民或持有绿卡,其中20.8%为外国公民,23.2%拥有永久居留权;余下56%的海归中,24.4%的拥有长期居留签证,31.6%拥有短期居留签证。 参与该项调查的海归大多数有国外长期合法居留的证件,而这些高端海归人才不一定是真正的“海龟”,而是“海鸥”。

    1. 是啊,真在海外搞出些名堂的,大多是拖家带口,而且必须要跟海外保持很多联系才更能体现在国内的价值,这种人,很难连根拔起归到国内某个地方吧

  5. 在这份中国与全球化研究中心与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创新创业中心共同完成的《中国海归创业发展报告(2012)》中显示,已经就业的海归人才最主要的去向是大学和科研机构,占样本数的1/3,说明海归人才在科研教育事业中的作用是非常重要的。除了大学和科研机构,海归还在其他服务业、新生物工程和新医药、制造业、新能源和新一代电子信息技术等行业比较集中。海归就业通常选择规模较大的单位,已经回国就业的海归就业岗位主要集中在研发方面,有35.8%的海归已经回国在研发岗位工作。另外,从事销售和市场、生产和运营以及人事管理工作的已经回国就业海归比例分别为12.4%、11.1%和8.6%。

    1. 中国的高等教育和科研光靠海龟是不行的。自身造血不足,只靠输血挨日子,何时是尽头啊!

  6. 我觉得真正的有些真才实学的海归成功的比例还是不少的。就像老刘说的,海归其实在中国近些年的创新产业里起到了很大作用。但是也有很多混子,尤其是那些本来就考不上大学的小留儿,读了几年三流大学,就回国找工作了,这种小龟给海归的名声起了很多负面作用,张绍刚那厮的态度其实挺有代表性的,他们好像就比较厌恶这些镀了点金就假么假式的小龟。

  7. 中国的科技和产业发展为什么要如此依赖海龟?归根到底是教育问题。看看米国:人家的高等教育体制体制吸引全世界的牛人,也不在乎本国或者自己培养的外来人到别的国家去。这才叫超强造血能力!就凭这一点,谈米国的衰退还太早!这海龟的概念在全世界有几个国家在用呢?

    1. 这几天思科股票跌了不少,跟一种叫做SDN的技术有关。VMWARE掷重金买了一家公司,就是专门搞这个颠覆性的“软定义网络”的。其实想法好像是斯坦福的一些研究生觉得网络架构的定义,应该独立于各种设备生产商的控制,就大胆搞出了这个概念而且搞了很牛的一些实现。。几年后就是几十亿的生意。这种敢想敢干又能把握和引领科技创新的精神,伟大祖国老实讲,实在是差的太远。不从海龟拿来,从哪里拿来?北大清华科大浙大?我看指望不上。。。

      1. 对呀,这就是我想说的!中国靠海龟,说白了就是靠人家的教育系统和产业创新。不从根儿里找问题,就像打鸡血一样,一时挺猛,如果没得打了,就歇了。如此下去,别说和米国看齐,就算是和欧洲、日本比,也差得远了!有这样的说法,凡是能从国外抄来(或借鉴来)的,三十几年下来,没有成气候的(GT是唯一的例外),凡是找不到地方山寨的,反而都不错。

  8. 海归与否,其实和找个工作差不多。各人都有自己的想法和理想,各庄都有自己的高
    招。别太把它当回事儿了。

    前两天网上读到一篇文章,列出了不下20到30个海类,除了传播很广的海龟, 海带,
    还草外,记得还有我头一次看到的海参什么的(恕我孤陋寡闻)。

    国人都喜欢搞群众运动。看起来,这海龟在有些人观点里也成了群众运动。就算群
    众运动,结果也有好有坏。也有被人利用的。我的观点是,这只是一种机会。就和
    我有一个工作机会一样。即, 以平常心来对待这事儿。看见别人成功了,也别太心
    里不平衡。见到失败了,也别太丧气。有句什么话来着?我行我素。

  9. 本来是个人问题,谈各种海产类的栖息地选择,咋变得伟大起来,谈祖国依赖海归发展产业是否有远忧近虑了?

    回归海产栖息问题吧, 说到底没有最好的地方,只有最适合的地方。 比如说鱼类都认为海里比岸上好多了,但北京人在暴雨造就的海里泡了两天就受不了。不是不好, 不适应个体情况而已。

  10. 分析现在,不能不回首历史。海龟也是分“代”的,我的感觉是一代不如一代。先说说第一代。你得从90年代初期(95/96)开始,数数那时的海龟代表:
    1.田溯宁(中科院读研,德州理工)和丁健(北大和中科院,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创立亚信,并回国帮Sprint建北京和上海节点,后与中国电信合作建ChinaNet,开创中国互联网先河;
    2.万国平(清华研究生,斯坦福大学)93年回国先在美国公司中国办事处工作,94年投身互联网,95年创立中网(当年还是挺牛的,现在转型做网络安全了);
    3.张朝阳(清华物理系,MIT)95年回国做互联网,96年建立搜狐的前身“爱特信”(ITC)。
    这些人加上当时的土鳖王志东和丁磊等,将中国互联网时代开启。那时的中国,有几个人有电子邮件?用我的话讲,这帮海龟跟着感觉走,自己不知道干什么,先回去再说。

    1. 楼上的, 海龟第一代和不是从九十年代才开始的吧!不然, 我们的老海龟(从中国一开始有出国留学的算起,有还在的, 有已经躺下几十年,甚至百年的)可要抗议
      了。

  11. 再说海龟第二代,多是在99年回国,应该是以创建百度的李彦宏和ChinaRen的三兄弟-陈一舟,周云帆和杨宁为代表:
    1. 李彦宏(北大信息管理系,纽约州立大学水牛城分校):99年回国创立百度;
    2. 陈一舟,周云帆和杨宁(陈-武汉大学,周-清华,杨在美国先读的是密歇根大学,后来全都是斯坦福):99年回国创立ChinaRen(在我住过的清华9号宿舍楼)。
    这些人加上当时的马化腾,雷军,周鸿祎,陈天桥等人成为中国互联网第二浪的中坚。那时的互联网大潮正劲,泡沫没来。用我的话讲,这帮海龟跟着技术走,自己知道干什么,先做了再说。

  12. 还有没有海龟第三代和第四代呢?即使有,也没有前两代那么大的影响力了,所以就不分代了吧。这里面也有不少创业者,如易趣的邵亦波,迅雷的邹胜龙和和程浩,但不那么出名。越往后的海龟,越没自主的东西,山寨的东西多了,用我的话讲,这帮海龟跟着硅谷走,自己知道学什么,先学了再说。

  13. 那往后的海龟呢?我在琢磨这事,从道理上讲,光学别人肯定是不够的,创新是必须的。但我觉得除了创新这条路(国内的土鳖也要创新),下一波海龟(至少是一部分)应该是跟着经验走,自己知道管什么,先管了再说。为什么这么说呢?国内的硬件环境越来越好了,但是软件环境(管理,规范和流程等)亟待提高。很多在海外的资深人士,有很多管理经验(不一定是管人,而是管理项目,参与设计,建立规范等),这些软东西是很有价值的。这也许不会很快培养出很多千万和亿万富翁,但是对于整个中国的创业和企业文化有大的帮助。

  14. 说得很好! 但说了半天, William童鞋到底是赞同归还是不归呀?  是不是意思是说, 想创业做千万富翁,太晚了; 想赚个高点的工资,还是可以滴。 

  15. 最近接触了一些海归,发现做实事、发展得比较好的有一个共同点:在国外已经掌握了国内还需要进口,相对成熟的产品或技术。在国内完善一下(也需要1-2年),在市场上销售,替代进口产品。只是拿个学位,也就只能当个高级打工仔。也就是说,重要的不是”留“,而是”学“。 大家用这个标准衡量一下,能套得上吗?

  16. 昨天的Financial Times有一篇文章《香港金融中心谁与争锋》,我不是想谈香港,而是其中提到的海龟问题。文章提到文中的杨婕(经济学家)算不上真正意义上的海龟,因为通常意义上的海龟是指那些海外留学后回到内地的人士。为什么杨婕不回内地而去香港?文中说:“内地的薪资仍远低于国际水平,个人所得税率太高,特别是和香港比。教育和医院也有很多不尽如人意的地方。”

  17. 前一段,一提海龟,就和创业连在一起。这也是为什么,前几年的海外高层次人士招聘,都注重在带项目,资金回国创业。我觉得,楼上大虾的议论重点,都是这种形式。近几年,这种单一的情况有所改变。这和很多因素有关。

    我不敢冒昧的在单一定义下描述所有的海龟人士, 特别是那些成功人士中的一部分。但是,我看到的是, 如果用版权的尺子来量一下,这些海龟所代表的是什么呢?

    用办公司成功了就是企业家, 失败了就是骗子的方法量一下, 如果, 你敢冒风险,你就玩一把海龟,不然,还是老实待着,或者, 等招聘对口的技术知识人材时,找一在国内条件比较好的工作吧!可喜的是,这样的机会对年青的留学人员越来越多了。上了年纪的, 只有望洋兴叹喽!

  18. 正巧又看到国内写关于海龟的文章( 《回国月入1200心拔凉》),一看题目就知道是给海龟泼凉水的,什么“如今海归的就业形势却发生了不少变化,起薪低、竞争激烈、难以适应国内环境”,又什么”从国外普通学校毕业的海归要找到一份称心的工作并不容易“。最漂亮的是总结:”真正镀过金的“海龟”们,不管走到哪里,相信他们的背上总会闪着金光,如果只是漂洋过海,游览了国外的城市风景,他们拥有的,也只能是一背的青苔。“。

  19. 规则啊。中国现在对海归的投入是非常大的,但如何能够得到扶持,在国内达到事业的高点,需要研究和尊重国内的规则,只靠自己是非常困难的。如果有懂行的帮助包装和运作,恐怕会是事半功十倍。从某种角度讲,背上的金光可以由别人帮忙镀上去。至于青苔…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